星期二, 2月 18, 2014

蘿莉塔讀後感

故事大綱
韓伯特幼年喪母,十二歲時與同齡女子安娜貝兒初戀,並有過雲雨之歡,安娜貝兒四個月後病亡,他從此將像安娜貝兒那樣特質的十二歲少女稱小魔女,波折中尋尋覓覓。
他二十五歲為了慰藉身心娶維拉麗亞,四年後離婚,從法國移居美國工作及養病。三十七歲賃居寡婦夏綠蒂家,發現她12歲的女兒蘿莉塔就是小魔女的化身。
為能擁有對蘿莉塔的愛,他娶夏綠蒂,未逾二個月夏綠蒂意外身亡,他以繼父身份帶走在暑期營中的蘿莉塔旅行美國,途中對繼女下藥強暴,他讓蘿莉塔明白舉發二人不倫也會對她不利,同時提供物欲供揮霍,使蘿莉持續相伴一年多,才讓蘿返女子學校就學,但他怕蘿無意間洩露了他的罪行,強烈控管蘿莉塔的課後活動,蘿莉塔只好主動放棄課外活動《銷魂獵人》的演劇,輟學與韓伯特旅行去,途中雙雙染病,韓伯特在旅館養病,蘿莉塔住院被奎歐提接走,而未向韓伯特告別,但她發現奎歐提是性變態而離去。韓伯特找蘿莉塔三年卻沓無人跡,直到蘿莉塔來信要錢並告知她已婚。他去見她,確定她不會跟他走天涯,乃找上奎歐而槍殺之,負罪被押期間完成了告白,未判刑即死於獄中,蘿莉塔也隨後難產身亡,該告白才出版面世,取名《蘿莉塔》。

感想
這是一部有心理學依據的、精神病個案的、與性有關的、新聞偶而會發生的、違返大多數道德規範的情色小說,但有別於一般作品可能的淫穢,納博科夫(Vladimir Nabokov)利用巧合、伏筆、史實、回文(anagram,如將now變成won),隱喻、雙關語、名著及名畫中的角色、來暗示、舖陳及補強故事中很有衝突點的軸線,結局是韓伯特為了小魔女及其母親所造成的傷害做了救贖:槍殺了性變態者而入獄身亡。有趣的是韓伯特以欺騙手段從夏令營帶走小蘿去旅行一年,隔年的第二次旅行旅行中,他被小蘿騙了,小蘿失蹤而不再受到韓伯特的控制,最後找到一位純樸的愛人。
這部小說的書寫從楔子開始,就告訴讀者,那是一本獄中自白書,但書中的男女主角都已不在人間了,所以才出版,接著男主角出場,以第一人稱敍述他之愛上小蘿的始末,故舖陳的確精彩,其中夾雜許多的叨絮,似可當作讀者擴增各項知識的參考,缺乏耐心者,恐怕不容易看完,此外,以下幾點可能是該作品的瑕不掩瑜之處:
  • 韓伯特與賃居的房東夏綠蒂,十三年前就有過不倫戀,初見面竟沒有任何情感反應,卻在後文才略述,違反常理。
  • 夏綠蒂意外車禍身亡時遺落的三封信,目擊者交給韓伯特,警方卻不知情。
  • 蘿莉塔聽到韓伯特說「母親死了」,未見小蘿的情緒反應。
  • 韓伯特曾向法羅提到:「蘿莉塔是親生女兒」,若屬實,故事就不只是繼父的亂倫而是生父的亂倫,這似是作者刻意模糊真相的手法。
  • 韓伯特在帕弗莊園槍殺奎歐提七、八槍,園內尚有其他房客在,何以沒有任何反應。
嘉言錄
  • 「引人反感」通常只不過是「獨特非凡」的同義詞。P7
  • 偉大的藝術作品必定有其原創性,因此多多少少總會導致出人意表的震撼。P7
  • 我們的視覺記憶分為二種:一種是當你睜開雙眼時,在大腦的實驗室裡重塑的影像,另一種是只要閉著雙眼就能喚起的影像,暗藏在眼臉內側深處,那是摯愛面容的視覺複本,客觀且純粹,是天然色彩的小小幽魂。P14
  • 我內心那個藝術家比我內心的紳士略佔優勢。P86 
  • 沒有人能演出完美謀殺,然而,意外卻可以。P101 
  • 巧合伸出毛茸茸的長手臂,擺脫了一個無辜的女人,巧合會不會同樣不理會它孿生羔羊幹的好事,遞給小蘿一道過早的哀悼訊息。P125 
  • 我內心那個道德家,我內心那個兒童治療學者,我內心那個感官主義者,期待中的極樂勢必導致痛楚與恐懼。P149  
  • 慾望的表象總是個陰鬱幽暗的,會不會有某個敵對惡魔或神通廣大的神祇,從中破壞別人握在手中的勝利。P150 
  • 請揣摩我,如果你不揣摩我,我就不存在。P155
  • 更遠大的目標......就是一勞永逸地留住小魔女們的危險魔力。P160
  • 蘿莉塔身上揉合了單純與虛偽、嫵媚與粗野、憂鬱的怒氣與樂觀的嘻笑。P175 
  • 世上沒有哪一種幸福能夠與愛撫小魔女相媲美,那份幸福是無從比較的,它屬於吚一種層級,是另一種階段的感受。P199
  • 她那「噢,天哪!」的嘆息花招,像是幽默而無奈地向命運屈服,或者當命運的打擊宜的落在她身上,用低沉得近乎嘷叫的聲意發出長長的「不‧.....」P226
  • 「少量給予」和「巨大承諾」之間的空隙會填滿無限完美。P325
  • 我們慣常賦予我們的朋友某種穩定的類型,...我們也期待朋友遵循我們為他們設定的那個符合邏輯與習慣的模式。P326
  • 只要看一眼妳那親愛的蒼白臉龐,聽一聽妳那喧囂的年輕嗓音,我訧會為滿腔柔情而陷入顛狂。P343
  • 他讓我心碎,而你只是讓我入生破碎。P344
  • 凡人的道德良知是種稅負,吾人須向塵世的美感支付。P349
  • 一部作品的源起與發展過程,仰賴靈感的交互作用與組合。P382
  • 唯有當作品能夠賦予我那種我不妨坦率地稱為「美學喜悅」的感受時,我才能承認它是小說,而所謂的「美學喜悅」是一種存在感,讓人得以與其他以藝術為基準的存在狀態相互聯繫。P386
  • 每位認真嚴肅的作家心目中,總有一本自己的書會是他穩定的心靈慰藉。P387
陳錦慧譯,弗拉基米爾.納博科夫(Vladimir Nabokov)原著,蘿莉塔(Lolita)。台北:三采,2011。

相關網站

沒有留言: